博客开始了,更早之前的是从 QQ 空间人肉搬过来了.今天中午,天气可爱
我会利用这个博客沉淀自己的学习与经历.
这博客,本来应该诞生在我大学的时候,但辗转到现在才成型.起码还不是最糟糕的.
据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点有两个, 一个是十年前, 一个是现在.
记得我大学第一个关注的博客就是Matrix67,因为喜欢数学, 因为喜欢性感.刚好这两点这家伙的博客都做到了,还出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思考的乐趣:Matrix67数学笔记>.博客的作用更大的好处就是, 它是你思想的汇集地,有一次书写,多次交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想了解你,他可以去看看你这些年都在你的博客写了什么.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思想变化的历程, 去看看自己以前的博客就好了. 这一点刘未鹏的“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可以说是深得我心.他的书<暗时间>已经成为我元知识的一部分.
有时候,我很好奇,学计算机的人是不是经历相似,所以到最后都会对行为心理学,人性这方面的探究产生兴趣. 或许是彼此本来就有这方面的爱好,相似的人互相吸引, 只不过恰好都是学计算机的. 现在正在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们,你们又是什么类型的人呢? 找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说不定就陷入鸽子的迷思.
我向往的时代是文艺复兴,大师云集的时代,其中Leonardo da Vinci就是自己心中神一样的存在. 我常常在想,要是我以他为学习对象,习得他的技能,然后一个不小心穿越到达芬奇的时代, 说不定达芬奇本人就是我. 这估计又是一个自我预言实现的例子, 笑~
Leonardo da Vinci是跨领域的多面手, 有时候我在想, Leonardo是怎么在他的一生学到那么多的知识?他的时间是怎么组织的? 在他的知识体系里面,难道他一开始就知道他可以在多个领域成为大师而毫无顾虑地跨领域? 这么让后人惊叹的人生是否可以有借鉴复现的可能?
写到这里或许可以谈谈这三个话题.
三个话题
- 关于时间管理
- 专家 VS 多面手
- 选择值得过的人生
前提
- 这只是一个讨论,这么大的话题,要是有人可以得出一个最终结论,请相信那人不会是我;
- 讨论的过程体现的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折射的是我过往的经历. 正是过去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 对于已经知道自己终生奋斗目标的人,要知道,我可是很羡慕你们, 尤其是那些跟我年纪相似但方向感已经比我强的人. 既然选择了去相信什么, 那请坚持下去吧. 有缘相见,我给酒,听听你的故事.
关于时间管理
关键词: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
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
关于时间管理, 有这么一个人,他的一辈子里面时间是可感的,就像一条看得见的河流缓缓在他旁边流过. 时间管理的方法有很多, 但我只说一个我至今印象最深刻, 几乎不敢去模仿的方法.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就是介绍这么一个人,他有着一套一种独特的时间统计方式: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一小时三十五分”,”一小时五十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明在冷冰冰地流逝….他非但自己动手每天统计,还亲自做结算,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什么也不缩小.不仅如此,他还拟订计划,预先安排好下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好每一个小时….他之所以写汇报,乃出自分析上的必要:随着岁月的流逝,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越来越感到时间的珍贵,这种感觉是每个成熟的人都有的,在他则尤为突出,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珍惜每一寸光明,使他崇敬时间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目前我见过的, 关于时间管理的最极致的一种表现.首先记录本身像手术医生的手术刀一样,精准. 最重要的是柳比歇夫坚持了七十年. 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即使是最笨的方法,也足以让人仰望,一把魔刀, 遇到一个鬼魅一般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练, 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他这种不带任何情感的记录. 没试过的读者真的可以尝试一段时间,我的体验结果是:让人窒息. 结果来看,是被工具本身伤到了.深层来看,我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去驾驭. 在这样的记录面前, 你必须直面自己的软弱:”这个太难了,我花了好多时间都不见成效”, “我今天已经学习很长一段时间了, 休息一下吧”…自我欺骗,自我安慰在这样的方法面前,都无地自容,你对时间的投入,都赤裸裸在纸上被量化.一天下来, 看着少得可怜的数字,哭笑不得.
柳比歇夫出于对时间的崇敬, 把自己的时间丝毫不少地记录下来. 这种苛刻的方法并不适合于像我这样的新手, 因为最重要的一点:心智还没成熟到驾驭这样的工具. 或许我们应该先停下来,看看我们每个人被同等赋予的时间到底是什么的一个东西. 李笑来老师的书<把时间当做朋友>就为我们指引了这样的一条路. 作为我元知识的书籍之一,李笑来老师以一种很舒服的方式解决了我以前的很多疑惑.
举一个例子, 我就曾经痴迷收集很多时间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让自己有了我就是时间达人这样的幻觉, 实际上呢, 每种方法和工具我只是蜻蜓点水式: 哇新方法,时间接下来一定 XXX –>啊? 这样的统计方法对我到底是否有效–> 要不找一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最好就是不用花太大力气而且可以立马看到效果那种, 笑 天真的可以呀).
<把时间当做朋友>对我这类人是这样描述的:
后来,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对”时间压力”感受.”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是虚假地”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是不现实的….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的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在这样的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消耗掉的反而是我们本可以用来练习的时间. 我们或许要仔细想想,我到底是痴迷于工具本身,还是想利用工具来优化我们自己? 如果是后者, 找一个自己用得顺手的然后死心塌地坚持下去又有何不可? 金庸小说里面对绝顶高手独孤求败的描述也有相同的意思, 一直觉得妙哉: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很厉害, 但比起工具本身, 厉害的是柳比歇夫可以坚持这个方法七十年.实际上,再普通的策略,坚持个十年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专家,<异类>这本书中的核心观点), 这不过我们看到的是: 一个牛逼的策略再加上一个真的可以为之坚持七十年的人,我们该佩服的更应该是后面的这个人.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我常常在想, 一个人的心智要有多成熟才能有这样的体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多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换一个场景,我们怎么就认不出来了呢?
柳比歇夫的方法,推翻它要比理解它容易.何况柳比歇夫并没有把它强加给任何人,并没有推荐给大家使用–它无非是他个人的工具,方便而不起眼,好比眼镜,用惯了的烟斗,手杖……
或许我们真的应该照照镜子,仔细端详镜中的那个人,看看其中折射出的什么? 尝试着跟他交流,我愿意把我的时间花到哪里?时间管理只是你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 你应该向自己问清楚的是你要利用这些时间来干嘛? 时间管理是一个小圈圈, 外面包围着一个更大的圈叫自我管理. 很多事情到最后都跟哲学终极的三个问题相关: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说起来是有点虚无缥缈, 但24岁的我,对这几个问题真的毫无头绪. 所以我羡慕那些年纪相仿就可以找到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知道自己的目标. 我的人生还处于那种不知如何选择而选择不选择的阶段. 但这不代表我应该消极过日子, 在探索中继续前进, 只希望找到的时候还不会太晚: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Don’t settle.
这也引出第二个话题, *专家 VS 多面手 * 我们坚持的时间, 是可以把我们培养成专家的. 在你找到你所 Love 的时候, 那就去Being, 但假如你像我现在这样, 还在 Looking 的阶段, 那就为那个将在以后某个时候叩响你生命大门的那个答案作准备,起码那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当然,准备的同时也是在探索.就是 专家 VS 多面手我想说的核心.
专家 VS 多面手
关键词:
<异类>,一万小时理论;
机会成本 ;
TED Talk;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万小时理论.只要十年的刻意练习.我们可以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但实际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到去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因为考虑到机会成本.一万小时的练习付出意味着我们是放弃了这些宝贵的时间,去换取我们想在这个领域达到的巅峰. 为一种可能同时舍弃了另一种可能.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我一直相信一个观点,人是由过去一个又一个选择构造的, 我也经常用有这样的思想实验,要是当时做了另一个选择,一个在当时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会对我现在的生活造成什么翻天覆地的影响. 这也是我特别痴迷于这部电影了:Mr.Nobody的原因. 我要承认,无论是我的英文名称,还是我的博客,都深受这部电影影响..
话说回来,我觉得每个人,在成为专家之前,或许应该在多面手这条道路探索一番.做做出最后的选择之前,或许我们可以先停一停,不作为. 这也是现在24岁的我的一个生活状态.有一段时间早上醒来,自问:有什么是你愿意愿意贡献一辈子的事业么? 我答不出,我的人生缺乏一个愿景. 我深陷自我怀疑却找不到出路,现在还是找不到, 但是已经释然. 现阶段的我看不清未来,害怕未知的未来. 但当我换一个角度: 要是我先不去想以后呢? 要是我只专注于当下呢? 今天我是否能比昨天有些不一样? 当我我暂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我可以投入一辈子的事情,那我是不是可以尝试先培养自己的一些技能, 走在探索的路上不正好适合我这阶段人该做的事情么?
TED有这样的的视频: 长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关于有一篇关于对多面手的认知
当你去追求那些吸引你的事物,时间是很少真的被浪费,即使你最终退出.也可能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以一种你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方式,去应用之前所学的…
我也没想到, Steve Jobs 说过的一个观点会在这里被重新提及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或许多年以后,我们也会有相同的感慨. 或许到那时候,现在的很多苦恼,不安看起来都会那么令人怀念.
TED TALK 的最后,跟我这部分的观点是重叠的:
假如你得内心告诉你,你是一名专家, 那就不顾一切,把自己变得专业. 假如你是一名多相潜能者, 那就保持你的好奇心,继续探索. 无论是哪一种,拥抱你的内在天性,追随一种更快乐,更真实的人生.
而我或许可以添加一点: 要是你还不确定你是哪一种, 那就去探索,你可以尝试在一个领域深入成为专家,也可以培养多种兴趣, 说不定你不仅仅是专家 specialist, 也不仅仅是一个多面手 multipotentitalite,或许你可以尝试成为一个 multipotentitalspecialist.😊😊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这本书就是这么有意思的一个人写的,要是一项技艺,我们只想到入门的阶段,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是那么简单.
不管怎么样, Being 或者 Looking, 总有一个是要在路上的这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愿景吧.
什么是值得过的人生? (24岁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其实上面说了那么多, 读者应该可以知道,”什么是值得过的人生”这个问题,我至今是没找到答案,我只是释然我没找到答案这个事实. 很快入职一周年,今年我也踏入24岁的行列, 我能想到的是需要把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地方可以固话下来,当然不是朋友圈,(我已经关闭朋友圈2个星期左右并还在继续,知乎上有对此十分中肯的体验回答:关闭朋友圈是怎样一番体验?).
电影 Mr.Nobody.
上面提到一部影响我至今的一部电影: Mr.Nobody.是少数我会看完一遍又一遍又一遍的电影. 关于选择,电影已经诠释得很精彩了. 第一次看是大二下学期,那时候也发生了一些事情, 让我像里面的 Nemo一样闭眼重放着过去发生的,那一年过年我去了西藏,那一年回来,我做了很多决定.至今我还看不到那些决定对我现在的生活是好还是坏, 电影里面的 Different Life, 老年Nemo 最后诠释得很精彩:
Each of these lives is the right one.Every path is the right path. Everything could have been anything else..and it would have just as much meaning. quote Tennessee Williams… In chess,it’s called Zugzwang,when the only viable move is not to move …. 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day of my life … Anna
或许等我死的那一天,我可以像剧中 Nemo那样,说出这样一句话: 今天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 O(∩_∩)O哈!
唠叨点别的
前前后后写了快两个星期, 第一篇博客就这样诞生了. 这么多字,会看的人估计也是夜声人静睡不着吧. 我现在在想,我很多观点,很多话其实已经说出来了, 之后会不会江郎才尽呀, 哭~~ 写作有这么一个好处,这是我思维的集合体, 把我脑海里出现的每一个思路捕捉下来, 可以明显看出我的思维其实跳得很快,很容易就游离的讨论的两个主题, 首先我要承认,我的驾驭能力不足, 我的主题可以更鲜明一点,我的层次可以更有结构性, 但前期我只能把我脑海里闪现的每一个思维捕捉下来.
我们人是有诉求的欲望的, 就像我们现在依赖于社交工具一样, 看似我们在讨论问题, 其实上我是在把我所知道的观点做一个汇总, 加工, 输出. 我们每个人的我思维, 思维过滤出来的产物总会有点不一样, 这是值得记录的.
记录下来的文字像 HACKMIND 里面说的, 一次写作, 多次交流,哈哈, 我们在计算机苦苦追求的”可复用代码”却在文学上以这样的形式实现了.
结语
最后引用两段话, 或许就可以结束这篇文章,结束也是一个开始. go~~
“没有一件值得一做的事情,可以在你的一生中完成;因此你需要希望. 没有一样美丽的东西,可以在瞬间展现它的华彩;因此你需要信心.
没有一件值得一做的事情,可以一个人完成;因此你需要爱.” 愿心平安!
摘自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要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一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时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及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摘自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一个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