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微表情 VS 反微表情


豆瓣这篇笔记总结得很好了.摘录其中一段:

  1. 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 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 “你去过她家吗?” “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 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 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 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 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 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 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 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 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 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 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 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 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
  15. 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
  16. 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 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 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19. 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 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 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 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反微表情:为什么微表情是无效的

这篇文章,如何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却认为微表情本身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效果的.原因如下:

  • 太快了,根本看不到(除非特别留意,不然我们每天接受的绝大部分信息会被大脑过滤)
  • 普通人能通过微表情识别出谎言其实跟瞎猜的概率差不多.专门接受过微表情/肢体语言观解读训练的警察,跟普通人一样,有着大概50%的判断准确率,他们只是比一般人更相信自己有看穿谎言的能力罢了.
  • 前提有误: 撒谎的行为不一定都会表现出相似的身体反应特征.这跟操作的环境强相关.例如你在咖啡厅闲聊天和在警察局被拷问表现肯定不一样.

对于谎言识别,文章建议:

  • 让对方说详细点. (前后一致,但要符合现实, 这是很费脑的)
  • 慢慢听, 可以试着找出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 突然中断, 让对方倒述. (实际上你可以让他再说一次就好了, 因为临时编的谎言,注意力放在编的过程, 实际上说过什么很快会忘)
  • 观察对方的反应,看看什么时候变得不自信(这种只适用于临时谎言且说谎经验不多的人)
  • 培养自己的社交直觉(女性的社交直觉远超过男生,所以要对你身边的女生撒谎,尤其是彼此比较熟的情况下,请三思,题外话. 所谓培养自己的社交直觉就是,让自己也多说谎,这样你可以体验说谎者特有的心理状态)

我的看法

其实说谎是一件很费大脑能量的事情.在我们不说谎的时候,我们对事情的描述只是简单的回忆.回忆不会给大脑带来额外的负荷.但撒谎不一样,在事实的边界处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工,这时候大脑是在多任务处理,现实之中融入谎言,要命的是我们还不能前后不一致.上面的建议其实就是增加对方的认知负担.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个人觉得,有两种人就算撒谎你也很难识别出来:

  • 最简单的: 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在说真话的人
  • 说谎的高手: 精心策划的骗局.尤其是不仅仅是一个人来忽悠你,而是一群人.

这样的原理下, 你真想编造一个谎言,可以:

  • 平时说话就要放慢速度( 这样对方就不知道你到底是否在思考怎么说谎,因为你平常说话就是这样慢条斯理)
  • 不要临时编谎言, 提前想好. (减少你谎言的依赖, 不然谎言是一个接一个. 可以的是,平时多积累观察, 这时候要我对其说谎我可以怎么描述)
  • 同时你的谎言可以试着虚中带实. (对方一旦相信你的话里面有部分是真实可信的,也会相信你剩余的部分)

有时候在想,我靠,编一个谎言好累呀, 会不会觉得人与人之间要是多一份真诚, 会更和谐美好呢(这话说的我自己都不信了… )

lie to me 给出了一个看待谎言的建议: 我们经常去想着对方是否撒谎会活得很累. 就连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谎话. 有时候一些无伤大雅的谎言,那就由它去呗.

欢迎用Dogecoin支持我不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