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为了拯救5个人,牺牲1个人在你情感可接受的范围吗?
背景: 什么是电车难题
版本1: 生死抉择
想象一下你此时一个人,恰好站在一个道岔开关的旁边, 电车已经失控,沿着轨道疾驰而去. 原路线上有5个人绑在铁轨上,这样下去,这五人都会被碾压死亡. 你可以选择切换道岔,改变列车前进的轨道. 但你发现另一条铁轨也绑着一个人. 这时候你切换岔道吗?
版本2 : 可怜的胖子
想象一下 你站在一座横跨电车轨道的天桥上,没有道岔,也没有侧线.只有唯一的道轨和轨道上的那五个人.如果你无动于衷, 那五个人必死无疑.你发现,就五个人性命的方法就是在电车投以重物,迫使其停止.你身边唯一重量足以抵挡电车的,是同时站在天桥上的你个胖子. 问: 你是否应该将他推下桥,从而挽救那五个人的生命?
版本3: 邪恶的医生
一个外科移植医生病床上躺着5个病人,他们都需要不同的器官移植否则今天就会死去.不幸的是, 医生没有找到可供移植的器官来拯救这5位的其中一位病人.一个健康旅客,偶然路过这个城市,并顺便在这个医生做了体检.医生发现这个年轻人的器官可以满足这5位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的所有一直要求…..
读书笔记: 电车难题
评价
这本书有两点很有意思:
- 假设 版本1的电车难题 在实际生活发生
- 社会各个群体对此的讨论
要说缺点,那就是浅显,没有深入. 将那些对生活充满激情热爱(没事喜欢虐待自己大脑)的人引领入门. 内容主要是道义主义和功利主义,很多观点我们以前或多或少已经提到过.
同样类型的书籍更推荐洞穴奇案; 为什么常识会撒谎.
当然, 你要是对电车难题想有更深入的理解,推荐公开课: 公平与正义
各方要点:
区检查官: 支持道义主义
其实就是康德的观点: 人是目的, 而不是手段. 将本案(版本1) 和版本3进行类比, 指出被牺牲的第六个人被作为一种”手段”, 目的是为了救其他的五个人.
- 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权不被故意牺牲. 原先的五个人并没有从失控电车得救的权利,但岔道上的第六个人却有不被我们杀死的权利.
- 我们不是上帝, 根本没有决定别人生死的权力.
个人补充:
书里面有一个搞错的地方,从康德的道义论来看. 版本1并没有把人当成手段. 他并不关心版本1该不该扳下岔道. 因为第六个人不是我们扳下岔道的必要因素. 但版本2和3,康德会反对. 因为第六个人的存在是个必要因素. 版本2中你必须推他下去阻止车的前进.版本3你必须割下他的器官去救其他人. 这样就是第六个人当成一种救其他人的手段.
辩方律师: 支持功利主义
- 指出版本1和版本3 类比不成立: 1 是转移了一个既有危险.版本2,3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危险 (作为一个胖子站在桥上莫名其妙被推下桥你考虑过胖子的感受没,😭,胖子表示很忧伤.作为一个苦命打工仔难得进城玩一把一不小心还会被割器官你别吓人了好么).
- 引用托马斯 阿奎的”双效原则” (Principle of Double Effect): 一个本来符合伦理的行为,也许存在不良的副作用, 但绝对不能以坏的手段来达成好的结果. 版本2和3 都用试图用坏的的手段来达成好的结果. 而本案(版本1)我们面对的只有一个: 救一个人还是救五个人?这是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问题
教授的担忧: 类比是把双刃剑
读者中场休息,上面三个版本有相似的地方,但我们心里可以感觉到就是有一些地方不大一样. 教授的存在就是来建议我们小心类比这个工具.
类比的事物之间是有一些特征很相似,但只是因为这样要求它们其他特征也相似就有点牵强了. (例如上述版本都是一命换五命,但要求有相同的判决结果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 类比: 将我们熟悉的某一事物特征映射到另一陌生事物的特征上,借此探索陌生事物的特征.
- 类比只是一个认知工具, 是可以用来误导别人或者自己的.
- 休谟(David Hume) : 经验主义者,类比很危险,”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
主教的观点: 双效原则
再次引用托马斯 阿奎的”双效原则” (Principle of Double Effect),我简单归结为两点:
- 动机为善, 恶的结果只能是出行为的副作用
- 不要使事情变得更糟
学生辩论: 无私者的困境
学生的讨论其实是使版本1复杂化了.要是轨道上有你的至亲? 我相信在这样的前提下,上面的原则都不再适用. 因为这是一个关于自身利益的问题. 道德判断的本质恰恰是要求它们与自身利益无关. 学生的辩论其实就变成了: 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表现我们的无私? 这里我谈谈我的看法:
- 原则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做,但该怎么做和将会怎么做是两回事.
- 你可以无私.但我只能保证我自己不作恶. 你不能用你自己的一条标准去要求别人,否则这是一种道德绑架.
说个题外话,换一个假设,假如第六个人不是你的至亲,是你的仇敌.现在你扳下岔道算不算一种报复,这是不是一种谋杀(映射到日常的话,就是你利用你的权力把人逼到绝境). 有点类似富勒的假想案件:恶毒的告密者.
老师间的对话: 我们没有复眼
作者一来先幽默了一把,原谅我笑点低
对了,你们有没有觉得美国人的电车怎么老失控,我从来没听过英国有电车是这样的
- 指出或许是理解错了边沁的”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要是向社会表达救5个人牺牲1个人是可取的引起了社会恐慌, 这可不能说是考虑到了”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但是我们都不是上帝,我们没有”复眼”.
摘录
很多话是相互矛盾的, 但这是这样的矛盾让我看到什么是对民主和法治的追求. 同时也让我看到人这种社会性动物的复杂性.
如果我们允许个人以某些公民为牺牲,在生死的问题作出偏向其他公民的决定,这将是一个危险的先例.
我们的国父,为了避免他们所称的”多数人的暴政”而订立了这部宪法. 他们明智地看到,毫无限制的功利主义,将允许多数派为了多数人的幸福,剥夺少数派的生命,自由,财产.他们认识到,我们人类享有某种普遍的”权利”,不受其他人以功利之名剥夺.
一个完美的”类比”正是一个很糟糕的类比.例如你说 梨的形状是梨形的,那个六边形就像一个有六条边的形状.因为它没有向我们提供任何新信息.
我们内心都知道,我们之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无私,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地压制了我们所知道的真理: 他人受苦,我们就有道德责任.只不过我们有时不愿意面对罢了.
赞成把那胖子推下桥的,与心理变态,马基雅维利主义和虚无主义三种情况的发生几率有很强的关联 . (🐱瞄
~)
其实我们应该承认我们根本不具备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合理的伦理决定.这也是我们不该把本案看成一个数学问题的最大原因! “五大于一”是当下是远远不够的, 而我们更不该的是扮演上帝,我们无权决定任何一方的生死.我们不该采取任何行动,一切交由命运决定.
或许到最后,信赖我们的是非观才是伦理抉择的正确方法.
2021年更新
新型冠状病毒一开始在武汉爆发直接封城;在全球肆虐后,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欧美国家逐渐开始躺平,非洲地区被迫躺平. 在我看来,电车难题已经不是一个理论上的思想实验,全球不同国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不知道哪种是对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