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书)小说课_折磨读者的秘密


一开始以为是一本披着马甲的读书笔记,到最后引出的黑暗之心,恍然大悟.前面铺垫的好呀.

作者的创作原则,每一句话都挺有意思的

  • 圣经: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
  • 真相的范围小而明确,但错误却是无边无际
  • 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
    来自知乎专栏

简单整理一下

作品 方法 评论
三国演义 性格 性格重于样貌,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命若琴弦 场景 每一个相似的场景都不同.
白象似的群山 对话 对话不是水,是一座 “除了水上面还有水下面”的冰山
百年孤独 开头 文学最伟大的开头, 一大(枪决)一小(找冰块)事件,交错的时空
哈姆莱特 性格 因为性格走向悲剧的命运
一天 形式 将人的一生用一天来表示
赛鸽 矛盾 让读者也纠结了
儿子的玩偶 两难 双重的两难凸显的是小人物的无奈
最后一片叶子 视角 当局者的视角
母亲 视角 你我他的切换
鹰溪桥上 视角 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叙事者
苦恼 视角 让读者成为聆听者,最后把苦恼丢给读者
十八岁出门远行 时间 倒序的力量.
赖索 时间 花式跳跃
将军碑 时间 内外的两个时空
黑洞频率 时间 关键不是时间为什么扭曲,而是扭曲后发生了什么
你们这些回魂尸 时间 时间的悖论,世界上最可怕的咎由自取
变形记 规则 世界一开始就由我规定好
七信使 迟滞 无可避免的悲剧,一点点把主人公和读者推向深渊
小事情 蝴蝶效应 小事情的蝴蝶效应.
为什么没有人相信 同理心 我不相信这故事,但我相信你
红玫瑰与白玫瑰 写实 爱情只是烘托人性的道具
倾城之恋 写实 寂寞(无形)和墙上的绿手印(有形)
东方快车谋杀案 反常 摇摆不定的立场,复杂多变的人心
三国演义 障眼法 留给读者去想象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金色的别针 传说 鬼神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信不信由你
青番公的故事 阅历 活久了,人情世故知道多了,做事方式也不一样
流动的邮局 绕远路 信息的传递特别饶了一圈
冲突 有时候冲突时不需要言语的
神雕侠侣 秘密 让读者一起来守护这个秘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拆穿,这是对读者的凌迟
那人那山那狗 重复 相似的情节重复出现
漂泊的湖 留白 知道最多秘密的人不说话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传说 是让读者去想象它的恐怖的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 因果 把弱化的因果,似是而非的因果留给读者
竹林中 黑暗之心 比生死还重要的
第三个河岸 黑暗之心 不可言语的醉
孔雀 黑暗之心 美是用来毁灭的

摘录

  • 隐喻

    一颗痣因肉体的白
    成为一座岛: 我想念
    你衣服里波光万顷的海

  • 场景

    小说初学者常常不自觉就把场景忽略掉,或者仅仅只用「图书馆」或「星巴克」几个字就把场景打发掉(事实上每一间图书馆或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之所以如此,我大胆猜测那是因为在过往的阅读经验里,他们曾经被人物,被对话,被情节感动过,但就是从来没有被场景感动过

  • 时间

有没有注意到导演利用两个相似物(转动的电风扇和螺旋桨),就把两场不相干的戏流畅的连结起来了,观众甚至没有察觉到时间的流逝.

  • 时间

    “推理小说界有句名言「真相的范围极小而明确,错误却是无边无际」.我喜欢把这句话套用在时间上,「现在的范围极小而明确,但过去和未来却是无边无际」.
    无边无际的未来容易理解,因为未来还没发生,所以充斥着各种可能性.至于过去,虽然已经发生,但人们常常因为各种理由,而将之扭曲变形,以便捏塑成符合自己需求的记忆”

  • 秘密

    小说家知道,读者一旦知道了秘密,就会被卷进故事里,陷入”为你欢喜为你忧”,喜怒哀乐无法自拔的情绪里.

  • 规则

    所以请记得创作(或虚构)小说的你,拥有至高无上的订制规则的权力,千万别被现实这个可怕的敌人牵着鼻子走,只要你有更重要的话要说,千万别客气,大胆定下你自己的规则吧.但请同时记得,规则定得越早,反驳你的家伙就越少

  • 规则

    漫画<火影忍者>里有一个角色叫热血阿凯,他是少年忍者们的老师.阿凯老师不管做什么事(上至战斗,下至猜拳)都喜欢自订规则.什么是自订规则?举例来说,阿凯老师有一次和敌手比赛猜拳时,自订了一个奇怪的规则:「如果猜拳输了,我就绕着村子倒立走五百圈.」
    表面上,这个规则完全没什么道理.第一,微不足道的猜拳,居然押上这么巨大的赌注,两者极不相称.第二,规则只用在自己身上,输了要倒立,赢了却没什么好处.
    阿凯老师为什么要订这么奇怪,这么不利于自己的奇怪规则呢?他是这么说的:「『自订规则』其实蕴含着下次绝对会打败对手的神秘力量,也就是说利用输了就必须倒立走五百圈的枷锁,”让自己用认真的态度去面对猜拳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战斗,这就是『自订规则』的优点之一.除此之外,就算输了,也可以藉此进行自我的训练.所以说穿了,『自订规则』其实就是一种极致的双重构造.

  • 视角

    试想一下,最后谜底揭晓,主角是一名精神病患者,那么读者大概只有有受骗的感觉.正因为主角是一名强烈希望见到妻子最后一面的正常人,所以他的灵魂不知合理,还让读者为之动容.

  • 迟滞

    这非常像河水的「迟滞效应」,当上游下起暴雨的时候,下游的人们仍在欢乐的戏水,只有小说家知道大水就要来了,就要带走所有的一切了,至于是早一点好,还是晚一点好,厉害的小说家懂得控制河川的坡度,让悲剧「发生」在最恰当的时刻”

  • 想象力

    “用鲜血来装饰尸体实在太老套了,用恐怖的传说来装饰尸体,才能带给读者无边无际的想象.在阅读的世界里,恐怖从来不是看见的,而是想象而来的”

  • 折磨

    当故事不再折磨它的读者时,就完完全全失去了魔力.失去魔力的故事,就退化成一则极小而明确的结案报告,纯粹就只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罢了,它将永远无缘变成一部无边无际的文学作品.

  • 故事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国境之南,太阳之西>为例,小说里提到有一种病叫「西伯利亚歇斯底里」,那是住在西伯利亚的农夫会得的病.独自一人住在西伯利亚的农夫,每天每天耕着田.太阳从东方升起,他就到田里工作,太阳升到头顶,就停下工作吃午饭,太阳沉入西方就回家睡觉.突然有一天,农夫体内的某个东西忽然啪一声断掉死去了.于是他把锄头丢了,着了魔似的,一连好几天不吃不喝,朝着太阳之西走去,最后倒在地上,死了.

黑暗之心:竹林中

扭曲的名誉大于现实的责罚,这正是芥川龙之介小说「竹丛中」没有说出来的关键核心,导演黑泽明看出来了,并且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现实感太强的读者无法体会这种扭曲的心理状态的话,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常常有人会为了流言而自杀.
我常用「竹丛中」这篇小说和学生玩一个叫「黑暗之心」的游戏,如果学生彻头彻尾的认定「活着是王道」,没有什么事比活着更重要的话,那么他大概是不适合从事小说创作的,因为他的心底完完全全没有黑暗之心”

黑暗之心:河的第三岸

作为一个读者,这样的说法或许已经够了,但作为一个创作者,你最好知道的更多,更深入,所以我们必须追问下去:小说为什么叫「第三个河岸」(或「河的第三岸」)?一条河不是只有两岸吗?那个看不见的第三岸究竟在哪里?

黑暗之心:孔雀

杀孔雀是人类所有犯罪企图中最自然的意图.因为那不是撕裂,而是把「美与毁灭」肉感地结合….从现实的逻辑来看,选项一或选项二都说得通,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选项都会把<孔雀>推向不入流的小说.唯有选项三,这个乍看像废话,无厘头的答案,才能把<孔雀>推向文学艺术的圣堂.

欢迎用Dogecoin支持我不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