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表龙门阵 的合集:我们只是讲道理.而这篇文章只是道理的搬运工
豆瓣链接:我们只是讲道理 .
这是关注很久的公众号,作者出书了,多多少少赞助一下.
8月6号北京有一个读者见面会,我本来计划去的.想想太懒了.还是用这交通的时间把书看了吧. 况且我这人心眼小,看见比自己帅还比自己有才华的旧不爽,怕会当场跟作者干起来.
看着别人思考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阅读过程中唯一不满意的地方是: 文章的创作时间以及背景.也就是作者当时写这文章的前因没列出来,有一些文章会看的云里雾里.
道理
作者作为一个自媒体,对这个职业,或者说对自己的定位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成年小老百姓,我对于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有情感上的投诚,精神上的亲近.我不咒它死,乐见它起高楼.我最感兴趣的是,如果一个企业通过不合规,不合理甚至暗箱的方式做大做强,那是有失公平的,是对公众利益有损的,我会对这个环境深深地失望,而这片土地的健康才是我真正关注的.如果它只是遇到企业都会遇到的困难,那么风物长宜放眼量,且看着就好,没有一家拥有健康肌体的公司是被媒体骂死的.好了,在通稿与真相赛跑的时代,我期待更多扎实的报道,这对企业和公众都是最负责任的态度 我看乐视
结合近来我们被频频刷屏的”奶茶妹分手费事件””聚美被前员工爆料事件”,都反映了自媒体在迎合当下的”哄客文化”–事儿闹得越大越好,言辞越激烈越好;单一的信源直接引用,三五分钟就能弄个明白的事考虑都不考虑就发表出去了.这种”刻意作恶”只会拉低自媒体的整体形象,自媒体应该创造和生产更有价值,经得起推敲的优秀文本.然而这种制造并传播耸人听闻的内容的现象背后是”快感霸权”在作祟,写作者用感官愉悦的单一感受,替换掉其他一切生命感受.”哄客”们对快感的狂热追求,成为拉动创作的动力 放开那个董明珠
在面对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的事物,我们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但是,我劝你醒醒,问自己几个问题.首先,你对这事,这人了解多少.为什么最懂其中道道的 xxx 没有表态,你离娱乐圈十万八千里,你没孙猴子的本事,你能看清什么?…和那个人关系最好的陈思诚说了一句:有时,当我们不甚了解一件事情的原委时,切莫过早给它下一个定论.不要假装情感专家了
“罗尔事件”爆发后,我在朋友圈发起了一个建议:别着急写文章,一来丢掉冲在前头的情绪,二来事情等等就会明朗些,三来给当事人自辩的时间. 反转的背后是人们不相信营销狗
要知道,这是听着单田芳各种演义评书长大的一代人,他们太习惯英雄救世的故事架构.每一则谣言,每一个骗局,击中的都是有心理预期的人… 希望乐视好,希望贾跃亭东山再起,这不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选项,但”善与恶”是,即:起不起来,都别害人.这是最起码的. 乐视或有救,但蠢是绝症
我对智能产品的发展总体态度是在悲观中保持乐观,智能产品需要频繁迭代才能完美.迭代不就是微整形嘛,用户像小白鼠一样给创业者奠定了成功的基石,所以大家少忽悠一些也算是给自己积德了 戳穿伪智能
有些道理很浅显,看上去坑就在那里了, 我们还是那么自信自己会不一样,然后踩上去,何苦呢? 作者建议能避就避.有些事情,先花点时间想想,或者真的没那么必要了.
所以,对公众讲话,求稳是最主要的,如果没有幽默的天赋,千万不要强求,强抖.从性价比上来讲,你说话磕磕巴巴,顶多让人没兴趣听你讲,埋头刷朋友圈就好,互不伤害,大家都习惯了,对吧?你若不抖,便是晴天.你要是开个不合时宜的玩笑,有可能伤害到他人不说,大家甚至会质疑你的品性,实在是不划算. 你那么爱抖机灵,上辈子一定是筛子
不要用”谁没爱过几个人渣”来安慰自己,看走眼就是看走眼;不要用人生就该饱览别样的风景来激荡自己,弯路少走一点是一点,不要用那画面太美来松动自己的底线. 姑娘,请警惕创业者的拉链
首先别假装自己比总理还忙,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深度阅读.找好书看,就是找一个制高点,享受那份不受打扰的闲暇.
其次,吸收后要输出,去尝试写作.写作是衡量知识吸收的标尺之一.例如咋们都读金庸,但六神磊磊会写金庸,那是经历了阅读,理解,消化,输出的完整链条,自然厉害.
最后,不要冲动消费.花钱之前用一炷香的时间去思考,你是对知识虔诚,还是迷信一个人?付费不阅读,你对得起钱吗?
看热闹,随大流,替别人操心,三者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做起来相对容易.容易的事情,大家都会做,没劲.机会肯定不在容易做到的事情里,你总做容易的事就很难提升自己,待在舒适区,成为社会一闲散.人生三大水坑
在一次情绪行将崩溃的午后,冯大辉在一次遇到了陌生人的朋友圈转发求助. 他怒道: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要帮助你?你朋友圈怎么从来不转过我或者丁香园的任何内容? 不等求助者回应,他先截图再拉黑,然后有节操打码后,发到朋友圈鞭尸.冯大辉拒绝法的现实意义:
价值观输出
作者在不读书人的一周 这样赞赏那些能在文章中持续输出自己价值观的作者: 他们的创造不是一图流,不是编译海外来料,不是知乎搬运工,不是八卦加点评,是有强烈的价值取向的,称得上是真原创,纯原创.不看书,不积累,怎么能有那么多拥趸呢? 在微信公众平台,娱乐化,空洞化,嬉皮化是显学,所以更可贵了.
那现在问题来了, 我们能在本书看到作者哪些的价值输出呢?或者说,哪些你可以感觉到作者个人强烈的情绪?
目前我不觉得是民众制造了恐慌,是真相缺失制造了恐慌.
民众的恐慌来源于三鹿,虽然被解决了,但新的三鹿起来了;民众的恐慌来源于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餐桌的污染直至药品的污染共同构成的没有安全感的生活;民众的恐慌是因为真相的缺失,而真相往往是被控制的,是一种被需要的真相… 可以想见的是,零容忍表态出炉,处理几个药贩子,下台几个官员,专家再出来辟谣一下,一套充满熟悉味道的组合拳打出来,风波过去了,人民也忘记了,皆大欢喜.这难道不是这片土地反复上演的轮回故事… “再也不打疫苗了”,这显然是民众的气话,因为他们最终发现自己只能跟自己置气.这句话多么悲凉啊,这是对当下境况多么凄厉的控诉啊,我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疫苗当然能打,必须打,但你也只能祈祷好运. 捍卫民众的疫苗恐慌权
有趣的是,2018年,中华大地再次上演长生生物疫苗事件.
有些事情,你单单评论当事人,感觉怪怪的,好像每个人都有错,但也不是错的离谱,一点点那种程度,最后却导致了大的悲剧. 有没有想过有一些事情本来是应该有方法避免的,本来不应该发生,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这种情景? 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之所以能把一件残酷的事变成道理兜售,说明我们还远没有认识到真正的残酷.真正的残酷是病入肌理,束手无策,只能看着更坏的事接连发生…胡某需要的是长期治疗与看护,然而这位被母亲称为:”脑子不好使”的儿子已经有六年打工史,常年漂泊在外.这等同于把隐患抛向了社会,直到武汉火车站发生骇人一幕….按理,胡某应该接受专业的,强制性的治疗.然而事实很残酷.以免费投药为例,90%的药是便宜药品,副作用大,并发症多,发下去了,病人也不吃.贵的药需终身服用,如果没有财政支出的话,一般家庭又恐难持续. 他应该在医院却跑出来砍头
作者的成熟体现在一点,在理性的同时相信要乐观.我也乐观,因为我相信糟心的事情会更多.
最后,对那些捐了款的人说一句:地铁乞讨的人都比你有钱,你还是捐了,所以别懊悔,这个决定并不是人生长河里面最艰难的.有人担心,爱心一次又一次遭受欺骗,会打击爱心人的积极性.我到往往觉得,人看到了生活最不堪的一面依然愿意相信生活的美好,无它,善嘛,这样才能区别于其他动物嘛. — 对罗尔事件:反转的背后是人们不相信营销狗
以前你某个事业失败了,还有时间端着一杯马蒂尼,品尝痛苦的滋味,在那一个月活得像一个游吟诗人.现在不一样了,没时间痛苦了,否则社保就断交了.现在,没有跌倒站起的过程,而是倾斜之刻,校准身姿,马上换个赛道继续狂奔. 你必须在颓相初漏之时,就苦思下一个机会和风口在哪,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连续创业者. 痛苦对我们来说太奢侈
谈谈关于写作
作者对写作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呢? 作者认为其实写作是记录自己真实的事情.是一个很”隐私”的事情.
我很赞同胡适先生的观点,现在回看自己前八年前的博客,往事历历在目,得失与成长一目了然.不读书人的一周
作为一个普通人,怎么开始写作,作者建议,认真写你的 QQ 空间(半开完笑的,哈哈)
总有写刚接触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小朋友来问我具体的工作方法.一问基本都是没有系统写作过的,文字的感觉可不像做爱一样,抚摸两下就来了,你平时没积累,连 QQ 空间都没认真写过,上来就要捷径,呵呵,想得比美图秀秀还美. 不读书人的一周
关于写作,或者我在本书里面看到一条最实用的建议或许就是: 少用网络流行语,更不要用秽语.
写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认为我在上纲上线,站在了鄙视脸上游.是的,没错,就是有那么”一条线”在区隔不同的人,成为我们评判作品的尺度.我的偶像王小峰会在自己独立博客的评论区,把发流行语的网友自动标识为”黑猩猩”.和菜头说:想要文章比人活得久,那就尽量不用使用网络热词.(10年后,你再看看自己的文章,可能会被哪些热词搞得莫名其妙). 我为蓝瘦感到难受
我特别认同朱大可说过的一句话:秽语可以是文化爆破的炸药,却终究不是文化构建的水泥.别以为文化构建只是高山共仰,道垂人寰 huan的 洪哲大儒的事,作为草根写作者也应该体面一点,努力多写一点干干净净的文字.我早期的微信公众号使用了大量秽语,被江湖称为:喷子,后来我长大了,便觉得有理不在声高.互联网的粗俗美学:
为什么我同时会认为作者会觉得写作是一件”隐私”事情呢? 因为他是在表达观点,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因为粉丝对这些喜闻乐见.
粉丝数量一旦到达了某个数量,必然会绑架作者,轻则催更重则寻死觅活;写作者在满足了虚荣感之余,也必然会把这些粉丝利用起来.写作者如果迎合粉丝口味生产内容,那太可悲了. 虚妄的粉丝
关于写作,作者有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人的写作到底能走多远? 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或者说,我只是认为想写的时候就动动笔,或者这就是业务选手和文学大师的区别.
现在很难对范雨素能否走好文学这条路下个定论.我发现她更擅长描绘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她更擅长冷静剖析别人的命运,她更擅长组装碎片化的生活.假以时日,她很可能陷入自我复制的牢笼,因为我没有看到她具备抽离自由生活再叙述的能力.也就是说,她用10w 字把自己看到的,体悟到的写尽了,还能写什么呢? 单一的生活,事业,视野维度必然会成为她文学创作的短板.范雨素总要吃口饭
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是有这个感知的,我的写作是基于我的所见所想,我的时间有限,经历有限,这直接导致的是我的文章内容是有限的.同时我也突然搞明白了吧,为啥一些文学大师,例如村上春树的作品,是会构造一个神奇的世界,因为在那样的世界,你就成了规则的制定者,约束你的不在是你的经历,而是你的想象力.
但也要小心,你的文字也是有力量的,不仅仅能影响别人,也会影响你自己.在我担心咪蒙病了中他提到:我更关注咪蒙作为写作者的心理建设.长期以提线木偶的方式操弄情绪,总是编一个假故事引出站到剃刀边缘的观点,这种剑走偏锋的创作方式和情绪会反噬创作者,因为不太健康. 文字是有杀伤力的,杀伤的第一个对象其实是作者本身.
对网络的看法
简单来说, 在网络这个”自由言论”的虚拟空间,群众特别容易”有情绪”.
所以,不要期待英雄了.你可能更需要一针疫苗–预防被操弄玩弄的疫苗.指望有人打到她,封杀她,这是一种法西斯思维;指望她不红,这是一种弱者思维,对不起,这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你认为你周围的人都不喜欢咪蒙了,那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情绪市场的用户是海量的,前仆后继的,生生不息的.我担心咪蒙病了
有时候连写作的人也害怕”情绪”的力量,写作前会畏畏缩缩:我想说,我有意见想表达,但怕被说.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蹭热点成了自媒体人的原罪,自己羞于承认,别人说了又炸毛,好不容易找到个选题,开头还得怯生生地道歉:对不起,今天蹭个热点….有时候,你鄙视蹭热点是因为作者没蹭到你的心眼里去,你十分不爽只好贴个标签走人…我对蹭热点,标题党都没有特别的歧视,我拥有辨别好文章的能力,即便你耍了花招,加了花椒,我最歧视不让说话的那伙人蹭热点该判几年
在网络上,我们还特别容易给人贴标签.仿佛一个简单的标签就能涵盖一个复杂个体的种种特性.
为什么爱贴标签?从收益来讲,了解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行业,他耗费的时间成本太高,且了解这些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他贴个标签,只为表态,只为发动某个话题的需要.给一个人打上标签,是找寻同类抱团的捷径.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 我担心咪蒙病了
为什么爱给人贴标签?因为时间太稀缺了,人们上班下班柴米油盐酱醋茶,上网游戏扯淡朋友圈,根本没工夫去彻底了解一个人,对一个人建立全面,立体的认知.那么捡起我们最直观的认知再打个标签,一定没错. 我们只是讲道理,怎么了
有时候,你鄙视蹭热点是因为作者没蹭到你的心眼里去,你十分不爽只好贴个标签走人蹭热点该判几年
我们知道什么叫网络暴力,避免网络走向极端的一种方法,其实是”权威机构”.这是我的推断,权威会带来迷信,但假如你面对的是一群乌合之众,容易被情绪影响的人,这时候,需要一个有公信力的机构出面.这一点我是相信应该而且必须的,不然社会会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而我们现在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权威机构”的不透明性.透支了它本身太多的公信力,导致人民也 confuse.权威也无从谈起.
在网友给出的证据知识建立在肉眼判别的基础上,我必须相信被法律程序认可的专业权威机构;在混乱,无节制的网民狂欢中,我必须相信被媒体检视的程序正义.唯有如此,在网络舆论盛宴中,人们才能在涉及”名誉权”言谈时更加审慎,虽然网络上的言语不大可能成为清流的存在,但最低限度也不要成为垃圾场.唯有如此,在涉及专业度很高的迷案中,权威性,公立性才能得到彰显,从而不至于把这些事情交给人民审判.人民是有情绪的,人民存在这样那样的知识架构上的缺陷,人民还容易被意见领袖所煽动.Anglelababy 是面照妖镜,她照出来的是那些反智主义者,那些坚定相信有缺陷常识的人,那些蔑视权威却无力战胜和取代权威的人. 这面叫 Anglelababy 的照妖镜
文章幽默感还是有的
开头结尾就把我看乐了
清晨伴随着第一声鸡叫…24点后属于单身青年.朋友圈为什么越来越难看
那么问题来了, 你关注了我却不读,又不取关,你是在视奸我吗?你有小红点收集癖吗? 你这不是在浪费手机存储空间么?付费不阅读,你对得起钱么?
我是在冲动消费.冲动消费的意思是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胜旧人了,叫人家牛夫人.脑垂体一分泌,上帝握住你的双手支付,完全没考虑以后该如何搁置.付费不阅读,你对得起钱么?
问题来了,她说:我该怎么办?是继续喜欢他还是放弃? 我说这个人骗子,她说:不是骗子,只是玩我而已.阿表真的老了,已经分不清”骗子”和”玩我”的区别了姑娘,请警惕创业者的拉链
我最喜欢的文章
书里面,有两篇文章我是挺喜欢的. 一篇是 捍卫民众的疫苗恐慌权,原因不是文章本身,是它写作的时间以及当下发生的事情. 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
另一篇是文章本身给我带来的思考 我们是回家过年的最后一代人
他们不再有”大家庭”的概念,普遍独生子女,甚至就是两口子为一个家庭单位,没有错综复杂的家族脉络,算起来,六个人就是一个家庭,去哪过年,六个人在一起就是家,就能乐和起来我们是回家过年的最后一代人
年味越来越淡,等到我们下一代的时候,”年”或许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它只不过是个悠长假期而已,它不再附有回归,维系亲情等崇高的特质,人们越来越享受生活,而不是把它攒到岁末的那一刻. 我们是回家过年的最后一代人
发出同样的感慨还有文章:我们全家都是老师
我妈爸退休好些年了.我曾经问他们:还想回到学校教书吗? 二老都摇摇头.多真实的老人啊,干了几十年老师,一身肩周炎这样的职业病,挺想换个活法的.要知道中国是一个特别爱美化教师,医生的国度,不自我感动,既往不恋,挺好,我要学习. 我最替他们遗憾的事是: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运动袭来,那些工作过的学校都不在了.他们的记忆没有了凭证,他们找不到那张玻璃板下压着照片的办公桌了. 这种遗憾,连同有我的一份,因为那意味着,我的母校也没了.我们全家都是老师
一年前我对这些也是没有任何概念的.过年就是可以工作停一停,回家吃吃喝喝.但其实我只要对比一下小时候,我就能体会到区别:小时候整个社会环境是物质缺乏的,过年就是能有机会把平常吃不到的东西一次性吃个够,父母过年也不会多加阻止.小时候那种心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忘记了吧.这是一点.再往前去看,过年对我们的父辈意味着什么呢? 要是我们尝试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所生长的环境, 或许,我们会有更不一样的感觉.物质丰富是这20年的结果,他们那时候可是从小时候匮乏到长大.你想想他们对过年的期待,或许比你小时候更强烈,而且即便长大了,也是这样.现在呢? 看看最近20年经济的发展, 一胎政策,空巢老人,农名工往城里靠.在看到作者的这篇文章之前,这些我都是散的,零零碎碎能意识到但说不出所以然.作者把它组装起来了吧.这文章,我来到北京之前,我估计也是看不懂的.以前我也是一直在装睡吧,这一年才慢慢睁开眼睛去了解.这样跟自身经历强共鸣的文章,我能不喜欢么?
有人或许会说,这些是时代的进步,过去的就过去了,那我在这里给你灌输一个我自己的”道理”: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为啥? 试想一下,要是有一天,你的孩子想了解父辈一代的事情:爷爷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一个环境? 爷爷的父亲呢? 他们都遇到了什么问题? 要是连你都回答不了,会不会感到心里一震,这叫做”根断了”,代与代之间的传承,没了.
文艺青年问的最多的是:我是谁. 在你探索你是谁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看看你的父辈们先是谁.